〈印章BOY與他的繼承者們〉(中之二)

藝噗專題:印章BOY與他的繼承者們(中之二)
〈清宮印章裡的榮光與蛛絲馬跡〉作者:李珮詩

 

五、子承父業,嘉慶跟進:三編再續集古熱

乾隆六十年(1795),乾隆皇帝將皇位禪位給嘉慶皇帝,但最初的四年仍以太上皇的名義執掌朝政。繼位者嘉慶其實並不能算是一位更有開創能力的皇帝,大抵上被認為仍延續依循著乾隆朝的規章制度。

嘉慶二十年(1815)二月,嘉慶皇帝命令內廷翰林英和、黃鉞、姚文田、編修胡敬等共11人,遵照前書《石渠續編》定例,展開編纂《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以下簡稱《三編》)。此時距離乾隆《續編》的編纂,也已悠悠過了23年。

這次編纂的原因,根據嘉慶皇帝在上諭中所說,是因為乾隆皇帝喜好揮毫染翰,而內府收藏又累積到千餘件之多,再加上嘉慶自己的作品以及臣子們於慶賀節日時進呈的古今書畫與創作,未編目的作品又達到可觀的數量。根據嘉慶於《三編》序的統計:共收入清世祖順治16件、清聖祖康熙160件、清世宗雍正15件、清高宗乾隆872件、和嘉慶御筆251件,歷代書畫989件、本朝臣工書畫1,107件,再加上集錦書畫、法帖、緙繡、石刻、圖像等342件,總計3,752件。

凡是收入《三編》的書畫作品,嘉慶也仿照乾隆刻了「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等印鈐蓋其上。而為了與前二次編目區分,還重新刻了「寶笈三編」與「珠林三編」兩方著錄鑑藏璽。因此在《三編》中,除了清朝皇帝作品一律鈐蓋「寶笈三編」或「珠林三編」與「秘殿珠林所藏」或「石渠寶笈所藏」以外,其他作品皆鈐蓋「嘉慶御覽之寶」、「嘉慶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寶笈三編」或「珠林三編」,前五種璽印合稱為「五璽全」(圖5)。

圖5
圖5 凡是收入《三編》的書畫作品,嘉慶也仿照乾隆刻蓋章。也為了與前二次編目區分,還重新刻了「寶笈三編」與「珠林三編」兩方著錄鑑藏璽。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學者李郁周的研究,乾隆鈐蓋於《初編》和《續編》收錄作品上之「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上等三璽,和嘉慶鈐於《三編》作品上的「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並不相同。也就是說,上述三印,嘉慶有自己所使用的一套用印。

舉例來說,鈐蓋乾隆上等三璽的作品,有蘇軾〈寒食詩帖〉、〈前赤壁賦〉、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寒山子龐居士詩〉、米芾〈蜀素帖〉、〈面諭九札卷〉(以下簡稱乾隆組),而鈐蓋嘉慶上等三璽的則有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米芾〈吳江舟中詩卷〉、薛紹彭〈雜書卷〉、宋拓〈定武蘭亭真本〉、鮮于樞〈透光古鏡歌〉(以下簡稱嘉慶組)。

兩組鈐印相比對的結果(圖6):乾隆組中的「石渠寶笈」較嘉慶組的線條較細;「三希堂精鑑璽」則嘉慶組整體印身較長、線條較細、「三」字中橫較短、「希」字的巾部較長、「堂」字的土部線條捲曲、「鑑(鑒)」字右上人部為篆形,和乾隆組為隸形不同。「宜子孫」嘉慶組印較大、線條較粗、「宜」的且部中橫為直線,乾隆組則為曲線,「子」字左右兩豎嘉慶組重直,乾隆組向外傾斜。透過逐一檢視,可以清楚地判斷二組印文的不同之處。

圖6
圖6 乾隆與嘉慶時代「上等三璽」(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印風之比較,上為乾隆組(出自東晉王獻之《中秋帖卷》,北京故宮藏);下為嘉慶組(出自宋錢選《西湖吟趣卷》,北京故宮藏)。

(待續)

(本文轉載自李珮詩:〈印章裡的榮光&蛛絲馬跡-《石渠寶笈》三次編目與鈐印等相關記事〉,《典藏.古美術》第208期,頁84-93。感謝作者慷慨提供圖片並同意藝噗轉載與編輯說明圖!)

 

印章BOY與他的繼承者們〉(下)

對「〈印章BOY與他的繼承者們〉(中之二)」的一則回應

Add yours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