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BOY與他的繼承者們〉(中之一)

藝噗專題:印章BOY與他的繼承者們(中之一)
〈清宮印章裡的榮光與蛛絲馬跡〉作者:李珮詩

三、史上最「殺」的編纂計畫:初編《秘殿珠林》、 《石渠寶笈》及收藏分級記號

清代自乾隆開始,對內府收藏的書畫總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整理和編目活動,前二次由清高宗乾隆帝主導,第三次則由清仁宗嘉慶帝主持。

第一次編目活動(簡稱《初編》)開始於乾隆八年(1742)十二月,乾隆帝先下令將宮中收藏的佛、道經典與書畫,和世祖、聖祖、世宗三朝帶有宗教性質的皇帝手蹟,合編成《秘殿珠林》(於次年五月完成)。在《秘殿珠林》編纂期間,乾隆帝緊接著在九年(1743)二月初十日,又命張照、梁詩正等人,將宮中收藏歷朝名人書畫以及前代皇帝和乾隆本人的御筆作品,集結編纂成《石渠寶笈》(於十年十月完成)。這種將佛、道性質的書畫作品納入《秘殿珠林》,另將一般性質的書畫作品納入《石渠寶笈》的規範,成為日後清代內府收藏書畫的整理、編目原則。

圖3
圖3: (唐)懷素,〈論書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此書卷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上冊,頁518。) 懷素的〈論書帖卷〉上鈐有乾隆初編五璽:「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石渠寶笈」、「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再加上「養心殿鑑藏寶」,共六璽。

乾隆帝在乾隆九年與十年先後完成了《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的編纂,此時正逢滿清入主中原滿一百年,不難看出其中有誇示紀功的成分,不過,面對宮廷數量龐大的書畫收藏,而且真偽待辨、等級待鑑,此次編纂活動自有其學術意義。

凡是乾隆編入《秘殿珠林》及《石渠寶笈》的書畫,都按品質優劣分為「上等」與「次等」兩級,凡屬真蹟且筆墨極佳、或筆墨佳但不能辨別真偽者,均列為上等;至於雖為真蹟但筆墨稍遜、筆墨頗佳卻不能確定為真蹟者、或後人摹本唯妙唯肖者,皆列入次等。

乾隆帝在區分等級之後,也在書畫鈐上不同印記以示區別。「次等書畫」上均鈐蓋三種印璽:

1.年號璽:「乾隆御覽之寶」。

2.著錄鑑藏璽:「秘殿珠林」或「石渠寶笈」。

3.殿名鑑藏璽:「乾清宮鑑藏寶」、「養心殿鑑藏寶」、「重華宮鑑藏寶」、「御書房鑑藏寶」等(儲放在這四殿之外的書畫,則不加殿名鑑藏璽)。

至於被納入「上等書畫」的作品,則在上述三種印璽之外,再加蓋三方「上等三璽」的印章:「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總共成六璽(如本圖三的懷素書法)。

不過,在《初編》書中並沒有所謂「六璽」的稱法,而是記成:「五璽全」、再另加「□□□(殿名)鑑藏寶」。

 

四、不斷的創作與收藏:隔了40年的續編

乾隆皇帝藉由編纂《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二書,建立了清代宮廷收藏目錄的體例。而第二次的編目行動(簡稱《續編》)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才再度啟動,距離第一次已經過遙遙40多年,可以想見這段期間,乾隆所累積之收藏和皇帝與臣子的書畫作品,是多麼的纍纍壯觀。《續編》主要參照《初編》之體例架構,但不再分上等、次等,只分為二階段篩選。

初入選者先鈐蓋五璽:「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石渠寶笈」(或「秘殿珠林」),之後經挑選編入書中的書畫精品,再加鈐二璽:「石渠定鑑」與「寶笈重編」(或「秘殿新編」與「珠林重定」)。以上七璽,在《續編》中稱「七璽全」,又若是貯存在清宮特定五處的藏品,也會另加蓋殿名鑑藏璽,分別為:「乾清宮鑑藏寶」、「養心殿鑑藏寶」、「重華宮鑑藏寶」、「御書房鑑藏寶」、「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如此七璽再加上殿名鑑藏璽,便稱為「八璽全」(本圖四為八璽全案例)。

圖4
圖4: (宋)崔白,〈寒雀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畫卷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第五冊,頁2675。 作品上鈐有乾隆續編八璽: a「乾隆御覽之寶」、 b「乾隆鑑賞」、 c「石渠定鑑」、 d「寶笈重編」、 e「石渠寶笈」、 f「三希堂精鑑璽」、 g「宜子孫」、 h「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

(待續)

(本文轉載自李珮詩:〈印章裡的榮光&蛛絲馬跡-《石渠寶笈》三次編目與鈐印等相關記事〉,《典藏.古美術》第208期,頁84-93。感謝作者慷慨提供圖片並同意藝噗轉載與編輯說明圖!)

 

印章BOY與他的繼承者們〉(中之二)

印章BOY與他的繼承者們〉(下)

 

對「〈印章BOY與他的繼承者們〉(中之一)」的一則回應

Add yours

發表留言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